精美的壯錦產品綻放出絢麗多彩的光芒。記者 凌云沖 攝
專注而熟練的織藝工人在認真工作。記者 凌云沖 攝
廣西新聞網靖西8月18日訊(記者 凌云沖 通訊員 趙福播)近日,記者走進靖西壯錦廠,目睹了一場非遺文化的絢麗盛宴。在這里,一件件精美的壯錦產品展現出千年傳統的精湛工藝,讓人們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無窮魅力。
漫步于靖西市壯錦廠,織錦之聲在空氣中回響,織藝工人們的手指在織機上翩翩起舞,如同舞動的精靈,她們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用雙手勾勒出千年的文明與智慧。令人驚喜的是,在這里可以看到一群群可愛的小朋友正認真學習織藝技巧,臉上洋溢著興奮和自豪的笑容,向著藝術的輝煌邁進。
“每年可帶動500多名婦女就業。”壯錦技藝傳承人李村靈表示,靖西市壯錦廠、壯族博物館等作為“非遺”保護基地每年接待游客達100萬人以上,有效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
壯族織錦技藝源遠流長,已有數千年的歷史。2006年,這門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了靖西的驕傲。為了讓這項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機,靖西市制定了保護計劃與措施,開辦壯錦廠,并引導壯錦傳承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文化為核心,開發各種壯錦產品,如掛包、圍裙、頭巾、臺布、坐墊等,使得壯錦可以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經過多年發展,靖西壯錦廠已經成為集產品研發、旅游開發和技工培訓為一體的企業模式,所生產的壯錦產品因其獨特的工藝、精湛的技術、堅實的質地、艷麗的色彩和精美的圖案,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每年銷售收入超過200萬元,為當地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同時,靖西壯錦廠每年還舉辦多種形式的壯錦技藝培訓班20場次,每年培訓學員900余人,并與學校合作開展培訓,使更多的人了解壯錦文化,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