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日報傳媒集團主辦

這里的文物會“說話” 穿越時空講述千年“海絲”故事

“絲路壯歌 東盟同奏——‘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暨東博會和峰會創辦20周年成果大型網絡采訪活動”來到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視頻攝制:蘇時榕

廣西新聞網北海10月22日訊(記者 盧惠敏)晶瑩剔透的深藍色玻璃杯在燈光下熠熠生輝,異彩流紋的瑪瑙串珠精雕細刻,仿佛“會說話的文物”,講述著跨越千年的“海絲”故事。10月21日,“絲路壯歌 東盟同奏——‘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暨東博會和峰會創辦20周年成果大型網絡采訪活動”來到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展廳內,琳瑯滿目的“海絲遺珍”吸引了采訪團的目光,現場快門聲此起彼伏,驚嘆聲接連不斷,大家沉浸于當地在漢代與世界文化交融的繁榮景象當中。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資料圖

采訪團參觀西漢銅馬。廣西新聞網記者 盧惠敏 攝

合浦漢代“海淘”清單有哪些?

20世紀50年代開始,合浦陸續發掘了1200多座漢代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近兩萬件,是中國出土漢代舶來品文物分布最集中、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漢代“海淘”之旅的主要集散中心。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館藏文物共520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物200件,三級文物360件。

西漢銅鳳燈。廣西新聞網記者 盧惠敏 攝

館藏文物以東漢波斯陶壺、深藍色玻璃杯、金花球手鏈串飾、褐色纏絲瑪瑙、海藍寶石綠柱石混合串飾、琥珀串飾等海絲路文物著稱,是漢代合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南亞海外諸國貿易交往的重要物證,展示了合浦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深厚的歷史文化。

深藍色玻璃杯,主要產至東南亞地區。廣西新聞網記者 盧惠敏 攝


合浦漢墓中出土的陶屋模型,具有濃厚的嶺南地方特色。廣西新聞網記者 盧惠敏 攝

再現漢代向海而興“高光時刻”

采訪團來到博物館二樓的碧海絲路展廳,一件綠中顯藍、藍中透綠的陶壺坐落中央,赫然醒目。“這款精美的青綠釉波斯陶壺,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考古人員將釉面和胎質拿去進行化學成分測試,分析結果表明,與我國古陶釉的體系不同,而與西亞的相類,由此才判定其來自波斯。”講解員介紹,這件波斯陶壺,黃白色陶胎,釉呈青綠色,表面光滑,造型輕巧醒目,是典型的波斯風格。

“鎮館之寶”波斯陶壺。廣西新聞網記者 盧惠敏 攝

據介紹,該陶壺出土的時候,已經被擠壓扁平,成了幾十塊碎片。經過考古人員的精心修復,才拼接成形,恢復原狀。該陶壺為低溫釉陶,陶胎不甚堅實,拼接時茬口難以對接,修復工作異常艱難。它是目前中國發現年代最早和唯一的漢代波斯陶壺,為漢王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波斯帝國交往的重要物證,再現了漢代向海而興的“高光時刻”。

合浦為何成“海絲首港”?

“漢代合浦郡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合浦郡北倚丘陵地區,南臨大海,海路可直接與東南亞各國交往,陸路有西江、北流江、南流江的入海通道連接漓江、湘江、珠江水系進入中原水運網絡。其中,南流江水系流經合浦郡入海形成的多個入海口,組成了極為便捷的出海港口群。”講解員介紹,合浦港之所以能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一是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二是有發達的水路運輸,三是特產資源豐富,四是當時屬于嶺南的政治經濟中心。

采訪團駐足拍照。廣西新聞網記者 鄧昶 攝

因海而名,向海而興。未來,“海絲首港”將在大力發展向海經濟的同時,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奮力譜寫海上絲綢之路的時代新篇。長城新媒體記者張嘉琪感慨地說:“以往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印象,都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今天來到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讓人眼界大開!這里的文物都很精致,我最喜歡那件波斯陶壺,見證了漢代與波斯的友好往來與合浦輝煌的歷史。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漢代的經濟發展與多邊貿易,同時也是一條文化之路、交流之路,意義重大。”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文章

高清圖集推薦

广西新闻门户网